尹才干创新文艺理论概论(《文艺理论》)
摘要 尹才干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丰硕,共提出了24个新的文艺理论术语,涵盖文趣学、图像诗学、诗歌评价标准等多个领域,具有开创性与独特性。本文将对其创新文艺理论进行全面概论,探究其理论内涵、创新价值及影响,包括对传统理论的突破、为文艺创作与研究带来的新思路,以及在国内外文艺界产生的作用等,以呈现尹才干创新文艺理论的全貌与意义。
一、引言
尹才干作为当代极具创新精神的作家、诗人与理论家,在文艺领域持续深耕,提出20多个创新性理论。这些理论紧密结合文艺创作实践,对传统文艺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大胆突破,为当代文艺理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,在国内外文艺界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。深入研究尹才干的创新文艺理论,有助于把握当代文艺理论的创新走向,为文艺创作与研究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。
二、文趣学理论
(一)理论的提出与内涵
20世纪80年代中期,尹才干将修辞学与趣味学知识相融合,通过深入研究提出“文趣学”理论。他认为文学作品是语言文字有趣排列组合的艺术,语言本身蕴含曲线美,涵盖文字结构、组合群体及寓意等方面的曲线美。尹才干把文学作品产生的艺术趣味细致划分为风趣、讽趣、情趣、画趣等二十种。经过近十年钻研,在90年代初完成国内首部文趣学专著《文趣》。该理论强调文学作品应具有丰富艺术趣味,从多个维度拓展对文学趣味的理解,改变以往对文学作品单一的审美评判方式。
展开剩余83%(二)理论的价值与影响
《文趣》出版后,被国内多所大、中学选作教材。著名语言学大师吕叔湘称赞其为创新之作,填补文学理论空白。文趣学理论为文学研究开辟新领域,促使学者关注文学作品趣味层面,丰富文学批评视角。在创作上,启发作家注重在作品中营造多样趣味,提升作品吸引力与可读性,对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产生积极推动作用,引导文学朝着更注重趣味性与审美多元性方向发展。
三、图像诗学理论
(一)理论的形成与核心观点
尹才干在师范学校时接触图像诗并开启创作生涯。2000年,他提出汉语图像诗理论,又称“汉语三美理论”,主张“内容即形式,形式即内容”“既是诗歌,又是图像”的“图像诗学”观点。他认为汉语言文字具有单一结构的象形美、组合群体的图画美、内涵丰富的意境美。在创作中,通过将文字排列成与主题呼应的图形,实现诗歌内容与形式的独特融合,赋予诗歌视觉层面审美价值,打破传统诗歌仅注重文字意义表达局限。
(二)图像诗学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意义
尹才干的图像诗学理论是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大胆创新。从实践看,他创作大量形式多样图像诗,如《寒潮》以阶梯状排列模拟寒流倾泻。这些作品逐渐被专家学者认可,被多所高校纳入研究视野。厦门大学教授杨春时将其图像诗编入国家级精品课程《文学概论》。该理论为诗歌创作提供新形式选择,拓展诗歌表现空间,让诗歌在视觉与文字意义传达上相互配合,增强艺术感染力。在跨学科领域,为数字艺术、装置艺术等提供灵感与创作理念,推动不同艺术形式间交流融合。
四、诗歌评价标准理论
(一)现代诗歌评价标准的内容
2006年,尹才干提出中国第一个现代诗歌评价标准《关于现代诗歌的评价标准》,从诗的内容与形式多方面考量。内容上强调立意新、感情深、道理正、颜色鲜(语言新鲜)、态式宜(诗呈现的内、外部形态适宜)、趣味浓;形式上注重适宜性、贴切性、精练性、韵律性、和谐性。随后在2007年,他又制定《现代诗歌的评分细则》,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详细量化评价标准,使诗歌评价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。
(二)诗歌评价标准理论的意义与影响
这一理论改变以往诗歌评价缺乏系统标准状况,为当代诗歌评价提供全面、系统且具操作性的量标。在诗歌创作导向方面,引导诗人注重诗歌内容深度与形式完美结合,避免创作中片面追求形式或内容倾向。在诗歌研究与批评领域,为学者与批评家提供有力评价工具,促进诗歌批评规范化、科学化发展,推动当代诗歌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,对当代诗歌生态建设起到积极引导与规范作用。
(五)其他创新理论
(一)语言陌生化理论
尹才干注重探索语言陌生化运用技巧,总结出词语的反常搭配、异类并举、语义对抗等方法。如“寒冷的火焰”属词语反常搭配。该理论打破语言表达常规,使读者以新视角感知事物,为诗歌及其他文学体裁语言创新提供思路,增强文学作品语言表现力与新鲜感,在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引发对语言运用创新的深入思考与实践。
(二)立根派诗歌创作公约
2006年2月,尹才干提出《立根派诗歌创作公约》,强调诗歌创作要“立足本来(根),学习外来,开拓未来”。这一公约为诗歌创作指明方向,鼓励诗人扎根传统文化,吸收外来优秀经验,开拓创新,对促进诗歌创作多元化、推动诗歌传承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,激发诗人在创作中注重文化根基与创新融合。
(三)意境二分论
1978年,尹才干将文艺作品的意境划分为“自然意境”(以山水景物为核心的审美空间)与“社会意境”(以人性、伦理、时代矛盾为核心的人文场域),突破了传统意境论偏重自然审美的局限。这种理论,大致能够阐释不同类别作品的意境意义。还有学者认为该理论“解决了汉语诗学中写意与社会性割裂的百年难题”。
(四)艺术六力论
尹才干提出的艺术表现的六种力量——现场力、生长力、感染力、扩散力、再生力、传承力,为青年作家指明创作方向,激发创作的激情。这些力量不仅涵盖了艺术创作的核心要素,如真实体验、时代适应、情感共鸣、社会影响、创新变革和文化遗产传承,而且强调了作品需要不断适应时代、挑战自我,以保持活力和深度。
(五)诗歌创作四化论
1978年11月,尹才干提出诗歌创作“四化论”(语言陌生化、结构奇趣化、形式图像化、意境可视化),作为文艺理论,对现代诗歌创作、文学理论发展及文化传播产生了多维度作用。
(六)诗歌剖析四层论
1980年4月,尹才干为了深化对诗歌文本的理解提出了“语言层、情感层、哲理层、融合层”四层解析论。其“四层”结构形成了从形式到内容、从个体情感到人类命运的完整诗学框架,是一套兼具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分析工具,既服务于诗歌创作、批评与教育,也为现代诗歌理论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新视角。
(七)中华诗歌高速路论
20世纪七、八十年代以来,尹才干着重实验易写易读的现代新诗歌(新古风、格律诗、新打油诗、自由诗、十六行诗等),以构建中华诗歌创作的平坦、宽阔、少阻碍、速度快(指适当放宽旧体诗的创作“规范、规矩”),有护栏(指中华诗歌的本质特征,创作时应该必须遵循的而不能放宽的最基本的“规范、规矩”)的高速路。文中总结了语言陌生化、新打油诗、汉语图像诗、十六行诗等一系列创新的诗歌创作方法,并指出不遵循这些中华诗歌的写作规范、规矩,写出来的诗歌就不具有中华民族诗歌的显著特征。
六、结论
尹才干的创新文艺理论在多个方面实现突破。文趣学丰富文学趣味研究维度,图像诗学创新诗歌形式,诗歌评价标准理论规范诗歌评价,语言陌生化与立根派诗歌创作公约等为文学创作与发展提供新思路。这些理论对当代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深远影响,为文艺创作者提供更多创作视角与方法,为文艺研究者开拓新研究领域与方向。在未来文艺发展中,尹才干的创新文艺理论将持续发挥作用,启发更多文艺工作者进行创新实践,推动文艺理论与创作不断向前发展,在当代文艺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成为推动文艺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。(大数据+佚名整理)
参考文献:
1. 何倩:尹才干文艺理论新术语23条[J]山海经.教育前沿2024(16),16
2. 尹才干:尹才干诗歌话[M]北京.现代出版社2016(12)
3. 徐启航、龚奎林:诗形的创新与诗意的自洽——尹才干图像诗论[J]现代艺术2020(4),
4. 李蔚:中国图像诗在近代与当代的发展[Z]博客中国2012
5. 尹才干:浅谈“尹才干大树写作法”[J]山海经.教育前沿2024(16),36
6. 10.陈琳:语义的纠缠与挣脱:当代新诗的跨媒介实验[J]星星诗刊2021(12中旬刊),14—22
7.卢婕: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图像诗歌发展动力研究[J]世界文学研究2016(4)
8.李丽:当代图像诗人尹才干[M]图像诗的翻译与传播(The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oncrete poetry),约翰·科贝特,黄婷主编,英国劳特利奇(Routledge)出版社2019
9.肖瑶:中外图像诗对比研究[J]侨园2021(12)
10.龚奎林:尹才干诗文解读[M]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
发布于:四川省配资老牌炒股配资门户,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,专业在线配资炒股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